以HKOP藏品庫的藏品為本的教學資源,資料涵蓋凸版、凹版、平版、孔版及其他版畫的不同技法。
版畫家用雕刻刀雕去不需要的部分,令版面只留下凸出的圖像部分,再把油墨或顏料加到印版上。透過拓擦或壓印,凸出的部分會沾上顏色,成為紙上的圖像。
木刻油印是其中一種凸版畫製作方法,亦是當中最歷史悠久的版種。1930年代初,魯迅發起「新興木刻運動」,提倡以木刻版畫展現對人民苦難的同情,呼喚國民覺醒。後來在1930至40年代期間,不少南來藝術家將版畫引入香港,以黑白對比強烈的畫面刻畫低下階層的悲歌。很多版畫家亦會利用木板特有的木材紋路,呈現粗糙的質感。
麻膠版畫與木刻版畫的最大差別在於印版材質。麻膠版畫的尺寸可以更大,而且相對便宜,其簡單易學及低成本的特質讓它一直很受歡迎。麻膠版的質地較木板軟,雕刻的線條亦較流暢和整潔。
一般而言,現代水印木刻是在傳統木版水印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。木版水印本是一種傳統複製工藝,力求精準地重現原作。2006年,木版水印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而北京的榮寶齋便以木版水印的中國書畫複製品、箋譜等聞名中外。在日本,水印木刻稱為「mokuhanga」,當中「moku」意指木,「hanga」即版畫。近年不少年輕藝術家鍾情水印木刻,以木板、水、顏料和宣紙或和紙之間的渲染,創作色彩細膩的版畫作品。
提到浮世繪,相信大家必定想起葛飾北齋的著名作品《神奈川沖浪裏》。浮世繪是由日文的「浮世(ukiyo)」及「繪(e)」組成,「浮世」在佛教思想中有「塵世」的意思,所以浮世繪意指描繪現實的畫。浮世繪通常是由一個團隊合力製作,每個步驟均由不同工匠完成,包括負責設計原圖的繪師(eshi)、把圖像雕刻在木板的雕師(horishi)、印刷版畫的摺師(surishi)及發行作品的版元(hanmoto)等。有人說浮世繪就像一本百科全書,記錄了日本江戶時代百姓的風俗人情及人間百態,可見浮世繪與大眾庶民文化密不可分。浮世繪雖然誕生於民間,但在19世紀的時候,卻在西歐藝術界引起一股日本主義(Japonisme)熱潮,甚至在後來的新藝術運動(Art Nouveau)中也能看到不少浮世繪的影響。
拓印歷史悠久,一般說法認為拓印起源於東漢熹平年間,比雕版印刷更早出現。古時人們為了複製碑石上的文字和圖案,利用拓印保存或傳播知識。拓印方法非常簡單:先把一張堅韌的紙鋪在要拓印的器物上,再將紋理直接刷印在紙上。德國畫家Max Ernst在1926年出版畫集「(自然歷史)Histoire naturelle」, 把拓印的木地板、鐵絲網、麵包碎等結合起來,再添加不同細節,把它們轉化成奇異的風景及生物。Ernst把這個過程稱為「Frottage」,即法語的「rubbing(摩擦)」,並視拓印為代表超現實主義的技法。